【地區環境問題概述】
江蘇省地處我國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長江橫穿東西,大運河縱貫南北。境內山水平原錯落,河流湖泊縱橫,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省在快速工業化進程中面臨多重環境壓力。大氣污染方面,PM2.5年均濃度雖逐年下降,但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水環境治理中,部分支流支浜水質不穩定,入河排污口整治仍需加強。土壤污染風險主要集中于化工遺留地塊,地下水修復任務艱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長江岸線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需持續推進。
此外,經濟高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也貫穿江蘇環保歷程:一方面,長江岸線、太湖流域等關鍵生態空間長期面臨工業污染、航運擾動、農業面源等壓力;另一方面,城市化率超 74% 帶來的生活污染、機動車排放等問題持續凸顯。近年來,雖經持續治理,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但 “復合型污染”“結構性壓力” 仍未根本緩解,環境治理呈現 “攻堅深化期” 與 “風險防范期” 疊加的特征。

【主要環境問題及現狀】
水污染:流域治理成效顯著但風險仍存
長江江蘇段,作為長江流域入海前的最后一段,沿線分布數個工業園區,歷史上存在化工圍江、污水直排等問題。雖然經專項治理,2024 年水質優良比例達 100%,但船舶含油廢水、港口揚塵等隱性污染仍需警惕。
太湖流域的藍藻水華曾是核心污染問題,通過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總磷濃度明顯下降,但夏季高溫期局部水域仍有藍藻聚集風險。
蘇北地區部分河流因工業廢水偷排、城鎮污水收集不全,仍存在劣 Ⅴ 類斷面。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覆蓋率達 85%,但長效管護機制待完善。
大氣污染:從 “PM2.5 攻堅” 轉向 “臭氧與 PM2.5 協同控制”
2024 年全省 PM2.5 平均濃度降至 32.3μg/m3,優良天數比例達 82.5%,但臭氧污染成為新瓶頸 —— 夏季臭氧超標天數占比升至 35%,主要源于化工、涂裝等行業排放的 VOCs(揮發性有機物)與機動車、電廠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高溫下反應。
土壤污染:點源管控為主,面源風險待解
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 95% 以上,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率超 90%,但歷史遺留化工園區、電鍍廠區的土壤重金屬(鎘、鉛)和有機物(多環芳烴)超標問題仍需長期修復。農業面源中,過量使用化肥導致的土壤酸化(pH 值 < 6.5 的耕地占比 18%)、地膜殘留(畝均殘留量 2.3kg)等問題逐步顯現。
【環境監測相關政策】
《2025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
著力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開展新一輪深化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行動,規模化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壯大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推動數字化轉型向中小企業延伸。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加快工業大模型研發布局,強化智能應用場景推廣,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千兆光網建設和5G網絡規模化應用,打造一批“萬兆園區”,推動算力、運力、存力一體化協同發展。加快健全數據基礎制度,強化數據治理、數據應用等標準化建設和數據安全工作,大力發展數據產業,助力制造業向“新”發展、乘“數”而上。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完成煤電機組深度脫硝改造,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臭氧協同治理,開展垃圾焚燒發電、鑄造等行業深度治理。加快完善全省“江河湖海”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格局,削減近岸海域污染物,推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80%,力爭有條件的縣級市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
《江蘇省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
高質量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工作。鞏固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成效。加強日常調度和工作幫扶,全省水泥和焦化企業年底前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評估監測。
加強柴油貨車及用車單位監管。推動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石化、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門禁系統建設。推進各設區市強化柴油貨車在線監控、門禁監管。
《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若干政策舉措的通知》
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大力培育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培育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2萬億元左右,打造一批零碳工廠和園區。
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鋼鐵、石化、建材行業新改擴建項目需達到能效標桿水平和環保績效A級水平。到2030年,短流程煉鋼占比不低于20%。
【環境監測需求分析】
環境監測需求
能力建設需求
- 基層監測站設備更新滯后,需配備便攜式應急監測設備
- 工業園區VOCs監測覆蓋率不足,需布設微型監測站
技術升級需求
- 開發流域水陸協同監測平臺,實現排污口動態管控
- 推廣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融合技術,提升生態監測效率
數據應用需求
- 建立環境質量與污染源關聯分析模型
- 開發公眾參與監測的移動端平臺
新出臺的政策要求
《江蘇省 “十四五” 生態環境監測規劃》要求 2025 年前,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全部升級為 “智能感知終端”,具備數據自動校準、異常預警功能;省級平臺接入物聯網設備超 10 萬臺,實現 “監測 – 分析 – 處置” 閉環。
2023 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辦法》明確 “誰監測、誰負責”,要求監測機構通過 CMA 認證(計量認證),數據需接入省級平臺接受溯源核查,杜絕 “數據造假”。
【產品在江蘇地區的應用】
智易時代道路積塵走航監測系統助力城市精細化管控
【智易時代 – 項目案例】惡臭在線監測項目實施案例
智易時代水質在線監測站助力太倉綠色港口建設
【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環境監測方面
(1)主要挑戰
經濟與環保的平衡壓力:江蘇工業增加值占比高,化工、鋼鐵等行業減排空間逐步收窄,部分企業監測設備投入意愿低,存在監測數據不全問題。
復雜污染的監測技術瓶頸:臭氧與 PM2.5 協同控制需解析上千種 VOCs 組分,現有設備精度不足;土壤污染深度監測(10 米以下)成本高,基層監測能力難以覆蓋。
跨界治理協同難度:長江、太湖等流域涉及多行政區域,監測標準、數據共享機制仍存差異,2024 年某跨界斷面因兩省監測方法不同導致數據偏差,影響污染溯源效率。
長效運維機制待完善:全省約 30% 的農村監測點位因缺乏專業運維人員,數據連續性不足;智能監測設備維護成本高,部分地區存在 “重建設、輕管理” 現象。
(2)面臨機遇
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紅利:依托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江蘇可共享上海的衛星遙感技術、浙江的數字治理經驗,2024 年已聯合建成長三角大氣超級站,實現跨區域污染實時溯源。
技術革命賦能監測升級:物聯網、AI、衛星遙感等技術成熟度提升,為各項監測技術提供支撐。
人工智能方面
江蘇省支持各地結合產業特色,構建協同機器人發展格局
1.支持張家港市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
2.常熟市重點發展具身智能機器人、低空裝備、智能網聯汽車;
3.太倉市重點發展低空航空器、具身智能;
4.昆山市重點發展智能服務器、新一代智能終端、具身智能機器人;
5.吳江區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低空飛行器;
6.吳中區重點發展具身智能機器人、新一代智能終端;
7.相城區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數字金融、智能建造;
8.姑蘇區重點發展數字文商旅、智慧醫療、智慧教育;
9.蘇州工業園區重點發展大模型、具身智能、工業軟件;
10.蘇州高新區重點發展機器視覺、智能制造裝備、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產業。
天津智易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